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当农民一边与天灾做斗争,一边辛辛苦苦劳作,种了一年的蔬菜、水果等,到头来却发现“收不回本钱来”,也怪不得他们会伤心落泪,会表示“宁可将地撂荒”。
分析当下的蔬菜、水果滞销现象,显然是“相对过剩”所造成的。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耕地面积少,粮食、蔬菜需求量大,很多品种都处在短缺甚至需要依赖进口的境地,没有出现总体供过于求的情况。然而从一定时段和一些局部的地域上来说,目前一些蔬菜、水果等农产品滞销的地方,却显然呈现出了一片“供过于求”的现象。
导致这种“相对过剩”情况的主要原因
一是小农经济条件下农民分散种植,跟风情况严重,不按一定时期一定地域的市场需求作为种植的依据。这种无目的、无规划的盲目种植方式,必然导致相应农产品价格的大起大落、大涨大跌。
二是销售环节不畅、贮藏能力落后,导致了农产品一方面在田间地头很“贱”,但到了市场上却很“贵”;另一方面,集中上市时很“贱”,到了青黄不接时节又很“贵”。比如前不久,山东的大白菜4分钱一斤没人要,面临着“烂在地里”的危险,但北方一场降温降雪之后,大白菜又身价大涨。
很明显,“宁可将地撂荒”是农民因种植农产品受伤之后的无奈表达。但同时,它也是对农民自己、对相关部门的一个提醒:一方面,需要根据市场需求情况,决定种植品种和种植量。这需要地方有关部门能够站在宏观的角度预测好市场,然后引导好农民的种植工作,帮助他们做好销售工作。另一方面,需要减少销售流通环节的成本,解决“卖难买贵”的问题;同时做好农产品贮藏工作,减少冻烂损失,错开集中上市时间,解决“相对过剩”对农民所造成的不利影响。
农产品利润都去哪儿了?80%的人不赚钱,都死于这6大“利润黑洞”!
1、会“骗人”的毛利润
很多人把之前用在工业、商业领域的经验,套用在农业,以为只要算好了利润空间,就能预测大致能赚多少钱。比如经营超市,一般的经验是要确保拿到20%到25%的毛利润,最后才能有3%到5%的净利润。
但是,一进入农业领域,似乎进入了不可预知的“量子世界”,用纸面计算毛利润来预测收入,似乎已经不再适用。为什么会这样?
首先是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较大,往往无法提前预知“蒜你狠”“姜你军”这些“意外”。
其次是农业领域尚处于不稳定的转型期,很多以前被认为铁打的规律,都出现了变数。比如养殖业界多年奉行的“猪周期”,即“一年挣、一年平、一年亏”,很多人就是确保第一年把后两年的钱赚回来,基本上就能避免风险。可近几年,猪周期也无情地被一点点打破了。
2、调控中的农产品价格
农产品价格不像二、三产业的产品价格,大多都是市场定价。农产品则不同,几乎所有国家都不会把农产品价格完全交给市场来决定,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宏观调控。
所以,做农业必须时刻关注国家政策的动向。
3、会“隐身”的人工成本
很多产业看上去利润不错,比如肉牛,明明市场价格很高,赚钱不成问题,但很多农户可以做的产业,企业却不一定能做,原因在哪儿?
首先,农民自己从事养殖的时候,赚多赚少都是自己的,其中的人力成本很多被隐藏了。加上很多养牛的农户既不用建场地,草料也主要靠自己解决,成本控制得如此低,最后才赚了些钱。
但相关行业的企业就完全不一样了,建场地、买草料、防疾病,哪个环节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工成本。
4、不可不算的“储藏损失”
淘宝很火,生鲜电商很热,很多人觉得这种模式直接搬到农产品销售上,照样适用,甚至他们天真地以为这就可以抢走菜市场的饭碗,但结果如何?风风火火开张,稀里哗啦倒闭。
当然,做的好的生鲜电商也也有,首先,他们解决了农产品储藏的技术问题。新鲜蔬菜不能过夜是蔬菜经营者都了解的常识,但现在对于国内大多数生鲜销售商来说,储藏不仅是技术难题,成本更让人头疼。
运费比菜贵不说,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问题就是储藏运输过程中的“损耗”,很多农产品最终到达消费者手里时,都已经是被层层扒皮或者大量失水,品相变坏都是常事。一旦卖不出去,此前的所有投入,包括人工、肥料、农药、机械成本,都统统白费。
5、不可控的外在风险
做农业,赚钱难,赔钱倒是格外容易。根据农业部门的统计,每年全国遭受自然灾害的农作物面积,占到种植总面积的1/6,各种病害、虫害以及不可预知的极端天气,防不胜防。计划得再周全,一次洪灾、旱灾或者冰雹,就全没了。
所以,做农业还必须投入保险成本。
6、漫长的回报周期
正是因为农业风险大,因而融资不易。但是农业要想赚钱,又必须投入资金规模化。相比过去,现在国家逐渐开始放宽政策,农地抵押贷款逐步开始试点,现在不仅很多银行开始做,像土流网等互联网土地流转平台也在做。
但能贷到钱只是第一步,农业的回报周期过长。
如何摆脱这些利润黑洞?
要做好现代农业,不仅要懂生产、懂流通、懂销售,还要懂管理、懂政策、懂人脉、懂合作。还要搞清农业和其他行业不一样的规律,从季节性、区域性、周期性,到农作物的生物规律。
同时,必须有技术革新的意识,比如说高效储藏技术是目前农产品运输领域普遍缺乏的,这也就意味着谁先有技术创新,谁就占得了生鲜配送这门生意的先机。
重要的是,做农业还需要有品牌意识,用传统思路做农业,眼光只放在成本控制等环节,永远没办法把产业做大,也永远会被那些不可控的利润黑洞牵着鼻子走。
农业部也把今年定为了农业品牌推进之年,政策上会给予勇于打造品牌的农业经营者更多支持,品牌的竖立意味着享有更多市场份额的优势,也意味着规避风险的能力更强。
未来几年,农产品应该这样卖,赚钱最快!
1、农产品+可视农业
“可视农业”主要是指依靠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雷达技术及现代视频技术将农作物或牲畜生长呈现在公众面前,让消费者放心购买优质产品的一种模式。
“可视农业”还有一大功能,就是可靠的期货订单效应,众多的“可视农业”消费者或投资者,通过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远程观察并下订单,他们在任何地方通过可视平台都能观察到自己订的蔬菜、水果和猪牛羊等畜产的生产、管理全过程。
2、农产品+餐饮
把餐饮店、餐饮体验当做渠道或者平台,之后把农产品的体验、农产品消费、农产品互动嫁接在餐饮店里,从而破解农产品销售与推广困局。也可以向顾客展示你销售的农产品的食谱。
特别是你独到的一些做法,他们会觉得购买你的产品还购买了额外的价值。比如米不仅仅是吃的食物,它还可以酿酒、美容养颜、补脾胃等,淘米水还可以浇花、洗脸等。
那么他更可能购买几袋而不是几斤。 采用“农产品+餐饮”营销模式要思考几点:(1)要不要自己做餐饮体验店;(2)在农产品的优、特上下功夫;(3)吃、玩、学如何平衡。
3、农产品+网络直播
农产品+网络直播能解决信任问题。通过网络直播可以让用户增强产品的信心,还可以快速传播推广。因为,网络没有边际,网络直播的方式能很好地推广农产品及品牌。
但在网络直播也要考虑几个问题:(1)网络主播的知名度,最好是企业创始人或者明星;(2)服务要更上,尤其是用户下单后要安全、快速物流与配送。
4、农产品+众筹&预售
通过众筹平台来卖农产品,已经成为新农人常用的手段。其中,农产品+众筹可以解决农产品的滞销及农产品传播等问题。
而利用网络进行农产品预售,消费者有限选择好所需的产品下单,待到农作物成熟时进行采摘,通过物流发往各地,既能很好地解决农产品滞销问题,也能让顾客收到新鲜的产品。
休闲农业,融合了一二三产业,作为打通了消费者与生产者链条的新生业态,更容易感知市场的冷暖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