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总是说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尤其是《三国演义》中的刘备,真的是动不动就流泪,但是就是这样的刘备一哭哭出了兄弟情义,二哭哭出了贤臣良将,三哭哭出了江山社稷。
那么在正史上刘备是否真的那么爱哭呢?答案是不是最爱哭的。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在《三国志》中记录到的名人的哭泣。
刘备的哭泣我们都以为刘备应该是最爱哭的。但是在《三国志》当中,记录的刘备哭泣的次数主要有四次。
第一次是就任豫州刺史时,田豫的母亲年老,因此田豫向刘备辞别,请求回家照顾母亲,在以孝治天下的背景下,刘备果断同意,并流着眼泪对田豫说:“真遗憾不能与您共成大事”。而田豫可是后来魏国北方第一将,文武双全,一生没有遭遇败绩。
备为豫州刺史,豫以老母求归,备涕泣与别。曰:“恨不与君共成大事也。”
第二次是公元214年,庞统在益州战死,“先主痛惜,言则流涕”。
第三次是刘备的首席参谋法正的去世,刘备哭了好几天,并且还为其加谥号翼侯。
第四次是刘封因为没救关羽而且遭到孟达的叛变和魏军的攻击而丢失了上庸等郡,回到成都后,诸葛亮认为刘封以后很难控制,劝刘封杀死刘封,刘封只能自杀。但是刘备听说刘封自杀后,又感到十分难过,为之哭泣,也许是对刘封怀有愧疚和后悔吧
诸葛亮虑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劝先主因此除之。于是赐封死,使自裁。封叹曰:“恨不用孟子度之言!”先主为之流涕。
还有在霍峻去世的时候,刘备还率领群臣吊唁祭祀,也许当时也哭过。
刘备的哭泣
诸葛亮的哭泣哭泣完全就不是刘备的专利,只要是个人都会哭,这就是一个情感的宣泄。卧龙诸葛亮同样如此,虽然在《三国演义》中被神化,但是他的哭泣次数也很多。《三国演义》中描写过诸葛亮的几次哭泣令我印象很深刻:一次是周瑜灵前,一次是刘备床前,一次是斩马谡的军中。
在《三国志》中记载的哭泣有四次。有两次是在脸上表示,有两次是表现在字里行间。
第一次是在公元223年,刘备在白帝城托孤,诸葛亮流着眼泪大表忠心,同时也是因为伤感刘备即将离开。
刘备托孤
第二次是在北伐前,诸葛亮写了一篇名作《出师表》,而在这篇文章中就表达了他的泪水。
《出师表》:······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第三次是马谡丢失街亭后,实行军令状,马谡被处决,诸葛亮十分伤心。据《襄阳记》所载,不只诸葛亮在哭,还有十万蜀军也在哭泣。我相信诸葛亮当时一哭学生马谡的死亡,二哭北伐的功败垂成,三哭达成中兴大汉这一夙愿遥遥无期。
第四次是孙权的侄子孙松去世后,诸葛亮给他兄长诸葛瑾写信,表示每次看到孙松的赠物,都会忍不住伤感流泪。
蜀丞相诸葛亮与兄瑾书曰:“既受东朝厚遇,依依于子弟。又子乔良器,为之恻怆。见其所与亮器物,感用流涕。”
曹操的哭泣很多人觉得曹操是一个十足的奸雄,可以说出“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样的一位雄主是不太会哭泣的。但是在《三国志》中记载的哭泣次数远远超过刘备,至少有十次。
第一次是在公元192年,曹操的好友鲍信与在兖州的黄巾军交战,力战而亡,曹操找不到他的尸体,只能用木刻替代,哭着祭奠鲍信。
信乃与州吏万潜等至东郡迎太祖领兖州牧。遂进兵击黄巾于寿张东。信力战而死,仅而破之。购求信丧不得,觽乃刻木如信形状,祭而哭焉。
第二次是张邈叛变,并劫持了曹操麾下有个叫毕谌的家人,曹操对毕谌感到歉意,便主动让他离开,但是毕谌表示自己没有二心,曹操嘉许他的忠诚,为之流涕。
初,公为兖州,以东平毕谌为别驾。张邈之叛也,邈劫谌母弟妻子;公谢遣之,曰:“卿老母在彼,可去。”谌顿首无二心,公嘉之,为之流涕。
第三次是公元197年,曹操征讨张绣,张绣投降,但是曹操玩了人家的婶娘,张绣因此降而复叛,而典韦为了保护曹操安然撤离,不幸战死。事后曹操为他留下眼泪,并且亲自到场哭泣祭奠典韦。
第四次是任峻去世的时候。因为任峻是曹操早期十分倚重之人,他很好地实行了曹操下达的屯田令,帮助曹操缓解了粮草压力。
第五次是曹操平定邺城的时候,亲自到袁绍的墓前哭泣,一对好朋友、老对手这样阴阳相隔,这是由衷地感到难过。
第六次是公元207年,郭嘉病逝,曹操亲自前去吊唁,十分悲伤,因此曹操原本是打算将郭嘉作为日后的托孤大臣的,可惜英年早逝。
曹冲之死
第七次是曹操的爱子曹冲的病逝。曹操对曹冲的喜爱是众所周知的,但是曹冲体弱多病,虽然经过多番医治,但是在13岁时候还是被死神带走。
第八次是荀攸去世,曹操的谋主荀攸为了曹魏的事业建立无数的功勋。荀攸去世后,曹操言则流涕。
第九次是袁涣亡故后,曹操为其哭泣。
第十次是庞德支援樊城,之后听说最后被关羽所杀,曹操十分悲痛,也流了不少泪水。
孙权的哭泣每一个君主的必备技能——哭泣。因此孙权也不例外。而且孙权还是此间高手,在《三国志》中他的哭泣次数远远超过刘备和曹操,据统计多达十九次,而且哭的对象多、哭的场景也丰富。接下来来列举一下。
为宗亲子嗣哭泣
第一次就是为孙策哭泣。公元200年,孙策被刺杀,当时孙权年龄还小,军国大事突然就压倒了孙权的肩上。因为刚死了兄长,孙权一开始哭个不停。张昭就赶紧前来劝说孙权,说现在不是哭的时候,要守住父兄的基业不是靠哭的。在一番劝说下,孙权脱下了丧服,开始外出巡察军队。
孙策之死
第二次是孙权的堂弟孙皎,因为一点小事与大将甘宁发生争执,孙权听说此事专门写了封信责备孙皎,称他不懂事,并表示自己在写信的时候“心悲泪下”。
第三次是孙权的爱子孙虑去世,孙权伤心的减少了膳食。当时的太子孙登特地赶回来劝说孙权节哀。
后弟虑卒,权为之降损,登昼夜兼行,到赖乡,自闻,即时召见。见权悲泣,因谏曰······
第四次是公元241年,孙登在临终前写了建议书,孙权看到后更加伤心,一提起就落下泪水。
为将领、臣僚的去世或战死哭泣
第一次是周瑜的去世,一代名帅周公瑾的离开,让孙权悲痛不已,穿上丧服赶往周瑜家中吊唁,他的悲痛的心情就连臣僚都十分感动。在《江表传》中,孙权还说周瑜死后,教他以后依赖谁啊。
周瑜之死
第二次是张纮临终的时候给孙权留书一封,上面劝说孙权以宽容的度量包容臣下,成为仁德广被的君主,“权省书流涕”。
第三次是公元217年,孙权的爱将凌统去世,孙权一听到这一消息,急的坐立不安、悲痛不已,还几天都吃不下饭,提起凌统就流泪。还将凌统的两个儿子接到宫中作为养子抚养。
会病卒,时年四十九。权闻之,拊床起坐,哀不能自止,数日减膳,言及流涕,使张承为作铭诔。二子烈、封,年各数岁,权内养于宫,爱待与诸子同
第四次是吕蒙拿下荆州后去世,又一个大都督的倒下,使得孙权十分悲痛,以致人都瘦了。
第五次是三代老臣吕范去世后,孙权来到吕范坟前,大呼其名,言及流涕。
黄武七年,范迁大司马,印绶未下,疾卒。权素服举哀,遣使者追赠印绶。及还都建业,权过范墓呼曰:“子衡!”言及流涕,祀以太牢。
第六次是朱然的亡故,孙权穿丧服举哀,为之悲痛大哭。
还有陈武的战死、鲁肃的去世、董袭的战死、甘宁的死亡、阚泽的去世、张昭的去世,在这些场合中也应该都是哭过的。
对着臣僚哭
第一次是对着老臣哭。原因是在公元232年,辽东公孙渊向吴国称臣。孙权十分高兴,派人封公孙渊为燕王。但是张昭认为公孙渊是反复小人,当即泼下冷水。孙权十分不高兴,按着刀对张昭说所有人对孙权的尊敬到了极致,只有你总是让自己下不来台,我真怕哪一天我会忍不住要杀了你。张昭凝视了孙权很久后说自己也知道自己的话你不爱听,但是我必须竭尽愚忠,这是因为吴国太临终前的遗命我还时常记得啊。说完张昭大哭,而孙权听了这一席话,也对着张昭大哭。
孙权与张昭
第二次是对着少臣哭。在公元251年,陆逊的儿子陆抗前来建业治病,病愈后要回去了,孙权很舍不得,与他涕泣而别,并表示自己因为听信谗言,导致与他的父亲陆逊之间的君臣大义没能善始善终。
第三次是对着使臣哭。蜀国使臣宗预在公元247年再次来到吴国,因为他的言辞犀利,深得孙权的欣赏。再加上两人的年纪相仿,都到了快入土的年纪了。在宗预要回国的时候,孙权紧握其手,流着泪说恐怕以后再也不能相见了。
预复东聘吴,孙权捉预手,涕泣而别曰:“君每衔命结二国之好。今君年长,孤亦衰老,恐不复相见!”遗预大珠一斛,乃还。
在裴松之注引的史料中,孙权听说被强留在曹魏的吴国使臣冯熙多次试图自杀,流着泪说:“此与苏武何异?”
总结从上述所陈述的,孙权完全是当之无愧的哭王。当然这与孙权活的久有关系,刘备的哭泣次数少也和蜀国不专门设史官也有关系。
普通人的哭泣就仅仅是哭泣,而君王的哭泣不仅仅是表达自己内心的悲伤,同样还有收买人心的作用。毛宗岗曾对曹操在《三国演义》中的两场哭戏做过点评:
曹操前哭典韦,而后哭郭嘉;哭虽同,而所以哭则异——哭典韦之哭,所以感众将士也;哭郭嘉之哭,所以愧众谋士也。前之哭胜似赏,后之哭胜似打。不谓奸雄眼泪既可作钱帛用,又可作梃杖用。
这就表明哭泣是一种绝佳的手段,而且还是零成本的手段。
当然眼泪更多的还是一种宣泄情感的作用,君主平常是高高在上的,但是在哭泣的时候同样也表现出一个普通人的状态。哭泣也更能表示一个君王真的对那些为他自己、为这个国家而做出的贡献的感激和珍惜。